6月24-25日,“文本 图像 文物—丝绸之路科技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图书馆VIP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图书馆VIP发起,陕西师范大学、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和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ATES)联合主办,图书馆VIP科技人文高等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承办,图书馆VIP跨文化科技交流与丝路文明研究中心和李约瑟研究所协办。来自中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深入交流丝绸之路沿线科技文化交流及其社会历史影响等热门话题。
会议开幕式由图书馆VIP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执行院长石云里教授主持,图书馆VIP校长特别助理朱灿平教授和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李庆新会长致开幕辞。朱灿平教授回顾了中国科大在前沿科学技术领域的辉煌成就以及科技人文领域建设的显著成绩,并强调其成功背后的奥秘正是持续不断的国际化合作与交流,丝绸之路所蕴含的交流合作精神,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依旧具有重要意义。李庆新会长指出,丝绸之路研究涵盖了科技、文化领域的多个广泛主题,而本次会议所搭建的跨学科、多层次、多维度的研究平台将推动丝路研究进一步深化;文字、图像、实物是了解和研究丝绸之路的实物证据和重要媒介,可以通过它们展现丝绸之路上人类文明交流互动的宏大场景,展现跨越时空的文化和技术的轨迹。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图书馆VIP跨文化科技交流与丝路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及顾问聘用仪式。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前所长古克礼(Christopher Cullen)教授受聘成为中心主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詹嘉玲(Catherine Jami)高级研究员、大理大学唐立(Christian Daniels)教授以及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辛维廉(Nicholas Sims-Williams)教授受聘成为中心顾问, ATES主席、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陈发虎院士给外国专家颁发了聘书。
随后,陈发虎院士作了题为《丝路文明与环境变化》的主旨发言。陈院士从丝路沿线历史气候变化、人群迁徙与适应、农业文明与粮食扩散、丝路人群遗传历史、环境变化与丝路文明发展相互关系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他还着重强调了跨学科、跨区域国际合作对未来丝绸之路集成研究的重要意义。
学术报告环节共分为六个专题。第一专题讨论了伊斯兰与欧洲天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情况:石云里教授认为,元明时期伊斯兰天文学传入中国,但缺乏理论知识的中国学者对其“历理”产生了一系列误解,而文化背景的缺失又引发了“西学中源”的文化臆想;古克礼教授在清初西洋历法被称为“西法”以及“新法”的不同命名之间,展现了杨光先等传统中国士人与耶稣会士之间的一场有关政治与科学的激烈论辩;詹嘉玲研究员讨论了《鞑靼统治下的中国史》及其《随笔》,该书记载了汤若望(1592-1666年)担任钦天监主事期间的天文事件,她阐释了该书的资料来源、出版过程及该书对欧洲史学界中国天文学史叙事建构的贡献与作用。
第二专题则聚焦于丝路上的物质文明:辛维廉教授分析了粟特残片SI 6630,该写本残片列出了制作各种墨彩的原料与成分,使学界更好的理解中亚摩尼教文书的科技与文化内涵;剑桥大学Erica Hunter教授对吐鲁番文书MIK III 45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其纸张由中亚本土植物制作而成,是西方宗教文明与东方造纸技术的融合;中山大学江滢河教授对比了17、18世纪东西方的瓷狗,考察瓷狗的产生所涉及的文化交流和社会变迁,展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复杂性和人类文明在相互借鉴中的共同发展。
第三个专题展示了近东中亚地区的科学艺术:首都师范大学康马泰(Matteo Compareti)教授展示了8至14世纪伊朗世界对中国龙的描绘,认为中国龙逐渐取代了当地原本盛行的西方龙,甚至在文学作品中使用龙来代替蛇等动物;博洛尼亚大学Antonio Panaino教授的报告(麦文彪博士代读)通过与巴比伦、中国等多个文明之间“弧矢”与“天狼”等星座和星宫的对比,展示了波斯知识世界中的文化网络。
第四个专题则以中国-印度知识为中心:佛罗伦萨大学Fabrizia Baldissera教授通过对比中国与印度的古代军事文献中的军事思想、战争策略、士兵训练方式以及战争技术等,展示了中国与印度战争文献中的共同点;图书馆VIP钮卫星教授展示了中国古代历法中的历元,并论证中国历法采取近距历元是受到了印度的影响;李约瑟研究所麦文彪博士比较现存的印度资料和印度之外的材料,细致地讨论了早期印度天文学的发展及其与邻近地区知识系统的相互作用。
第五个专题将视野转移到海上丝绸之路:日本京都大学平冈隆二(Hiraoka Ryuji)副教授展示了18世纪的三天仪以及当时佛寺僧众对该仪器的介绍,探索该仪器对东亚科学的意义;中国计量大学任杰副教授举出大量文本以及技术上的详细证据,论证郑和船队实际并未抵达麦加;图书馆VIP李铮博士分析了日本天文日记《养和二年记》,提出日本五星犯恒星的标准与中国不同,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探讨。
最后一个专题为丝绸之路的历史研究:唐立教授探讨了公元1至4世纪巂唐县以及澜沧江以南地区在对外贸易中的经济作用,认为东南亚和印度商人可以从巂唐当地购买中国产品,而不需要进一步深入四川;普林斯顿大学文欣助理教授对于“丝绸之路”本身是否为一个有效的历史概念进行了分析,考察了该概念提出的历史,并基于敦煌吐鲁番的材料,肯定了“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历史有效性;陕西师范大学韩香教授展示了唐代的兽舞记载,认为兽舞的流行反映了唐代对外交流的繁荣局面,也反映了唐人对这些外来文明的接受和包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陈巍副研究员从丝绸之路的技术实践角度,提出了一种研究跨文化交流的新方法,确定了丝路上的几个关键技能实践领域,强调了理解丝绸之路与传统知识体系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重要性。
在最后的会议闭幕式环节,大会秘书处秘书长艾丽坤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对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在场专家就未来可以进行的合作展开了广泛讨论。大会在掌声中圆满落幕。
“文本 图像 文物——丝绸之路科技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合肥会场的举办,为相关领域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搭建了平台。中外学者共同分享丝绸之路沿线古代科技与文化交流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这一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前沿动态,对从丝路沿线存留的文本、图像和文物中挖掘出更多关于丝路沿线东西方交流的历史证据具有重要意义,对了解东西方艺术、科学、宗教和文化的演变亦有推进作用。
本次会议包括泉州考察(6月22-23日)、合肥会场(6月24-26日)和西安会场(6月27-28日),分别由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图书馆VIP科技人文高等研究院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
会议网页:https://conferences.koushare.com/SCSR
(图书馆VIP科技人文高等研究院)